即使在如同坐过山车的教培行业,学大教育创始人、CEO金鑫搭乘的也是最刺激的一列。
2021年春节,对他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。除夕那天,他刚刚拿回失去了5年的公司实控权,同时,8.22亿元定增也已到账。金鑫2001年创办学大教育,最初的服务为线上信息聚合,随后聚焦到家教领域。2004年,学大教育开设第一家线下学习中心,6年后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。2016年,银润投资以23亿元收购学大教育,学大从美股私有化退市,成为第一家通过并购回归A股的中概股企业。
当时,恰逢A股最狂热的时候,政策鼓励中概股回归,再加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》修订,当时A股的教育资源极其稀缺,全通教育作为稀缺的教育股被哄抬,随之各类教育资产重组层出不穷。在美表现欠佳的学大教育,也渴望回归国内资本市场。
在金鑫的计划中,学大教育回A股分为两步走:第一步,银润投资筹集现金快速完成学大教育私有化;第二步,银润投资以19.13元的价格向不超过10个发行对象开启55亿元定向增发。如果一切顺利,学大的创始团队、股东将进入到上市公司成为股东,银润投资只是注入资源,享受资本回报。
第一步很顺利。然而,因为2015年资本市场的快速下行,加上政策180度大转向,金鑫计划里的第二步定向增发未能顺利实现,经过数次努力未果后,银润投资背后的紫光终止了定增方案。随之而来的是,包括金鑫在内的学大教育创始团队意外失去了公司控制权。不过,随后的5年多时间,金鑫一直没有离开过学大,他想尽各种办法要拿回学大教育的控制权。
转机出现在2020年7月。金鑫实控的晋丰文化,认购紫光学大新一轮定增募资额的10%~45%股份,金鑫通过晋丰文化、天津安特、椰林湾三家公司,合计持有紫光学大20.73%~28.8%的股份,终于再次成为学大实际控制人。
在金鑫失去学大控制权的这5年,在线教育飞速发展,人才和资金疯狂涌入这个行业,学大教育虽然保持着每年20亿元以上的营收,但增速缓慢,也错过了很多机会。他坦言:“我们的精力和心力,都花在解决公司控制权的问题上了,感觉自己游离在行业之外。”
重掌学大教育那一刻,金鑫回忆,那时候“雄心万丈,激情澎湃”。然而仅仅半年之后,2021年7月,“双减”落地,学大教育再次面临生死考验。刚刚才猛踩油门的学大教育,不得不急踩刹车,金鑫描述那种感觉“像过山车一样,落差感很大”。
如今,“双减”过去一年多时间了,学大教育的员工从14000人裁减到4000多人,关闭300多个校区,学员退费数亿。“原本为业务扩张融资的8.22亿元定增,变成过冬的储备。”金鑫感慨道,并不得不带着学大教育转型。
目前,学大确定了素质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文化空间以及教育技术信息化四个转型方向。10月25日,学大教育还宣布,以1386万元的价格收购大连市通才汇国际教育控股有限责任公司100%股权。这是学大教育两个月里收购的第三所职业教育学校,可见其转型职业教育的决心。
回顾过去的20多年,金鑫依然觉得幸运,庆幸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机会。不过,金鑫也深切地意识到:“像10年前那样,仅用4年时间,营收就从5000万到10个亿的日子,不存在了,现在需要稳扎稳打,更追求企业健康度和经营质量。”
2010年登上纽交所敲钟那一刻,金鑫才33岁,当时他给自己的目标是35岁就退休。然而,创业20多年间,他从没有离开学大,当初与他一起创业的姚劲波和李如彬,早已分别创办了58同城和宝驾租车。
“毕竟学大是自己创立的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发展,我也不甘心,肯定还有很多想法和夙愿没实现,我还是想把它带到一个更好的阶段。”金鑫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。
以下为学大教育创始人、CEO金鑫自述,有所删改。
拿回实控权后2021年春节前后,我正式拿回了失去5年的学大教育实控权。春节前一天,定增的资金全部到账。2021年4月23日,学大教育完成了董事会改选和上市公司改名。
2021年上半年,我们雄心万丈,激情澎湃,全公司上下动员,大家心气都很高,业务势头也确实很好,之前的几年里,学大的收入增长每年也就10%左右,甚至有时还不到,但在去年上半年,基本上已经做到20%多了。
当时,关于“双减”的很多风声已经流传出来了,我们虽然知道会有大的政策,但依然不太相信,或者说不愿意相信。7月23号文件流传出来的时候,我们非常吃惊,行业的连锁反应也很大,整个市场都非常恐慌。
刚拿到实控权没多久,就迎来“双减”,我当时非常郁闷。因为2016年从美股回A股的时候,我们就一直在解决拿回实控权的问题,而2016年到2020年,恰好是在线教育行业大发展的阶段,这中间我们错过了很多机会,因为那段时间我们的精力和心力很难放在业务上了,很是力不从心。
拿回实控权之后,我们就开始猛踩油门。2021年公司发展势头也非常好,但紧接着就相当于直接撞上了一堵墙,之前的业务逻辑全部被摧毁了。那种感觉就跟过山车一样,落差感很大。
从原来的猛踩油门变成急踩刹车,企业的组织转化是非常困难和有挑战的。尤其是我上半年还在招兵买马,下半年就得把刚招来的人裁掉,这种转变其实在心理上很难接受,但又必须要做。
政策既然已经落地了,企业之前生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,必须要尽快合规,让企业先保证活下来。于是我们不得不缩减业务规模,裁撤校区数量。与此同时,还得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,寻找新的方向。
于是我们不得不多线作战。原本事情还有优先级排序,但当时每件事情都变成紧急且优先。更为关键的是,在这个时候,作为企业管理者,你得稳住,虽然业务在撤退,但你要做到有序撤退,不能溃不成军。
那段时间,我基本上天天跟全国各地的校区开会,把每个地方的状况要了解清楚,当时也比较乱,大家也慌了神,这时候企业一定要有个主心骨在,让大家知道,金总没有跑。很多公司崩盘,就是先从内部崩的。
好在我们比较幸运,在“双减”之前把实控权的问题解决了,如果实控权不是我,我可以随时走人。当企业有了owner(实控人),而且还是founder(创始人),那肯定意味不会轻易放弃。而且,定增8个多亿的融资原本是为了扩张的粮草,现在变成了过冬的储备。
我们的业务结构也决定了我们还有快速转型的空间,学大K9业务占比在40%左右,高中业务占比是60%。
学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营收结构呢?其实跟我们的业务模式有关。我们做个性化最主要的辅导形式是一对一,一对一的特点就是见效快,但价格也高,几乎是班课价格的3倍多,因此会天然地吸引强刚需的学生和家长群体,家长也会把钱花在最关键的高考备考阶段。
但那时候,不管员工还是学员,大家都关心,公司还有多少钱?很多学员和家长也纷纷来退费,我们都给退,因为如果你不退,大家更恐慌,还会产生挤兑。我告诉大家,我们把所有钱都退掉,公司依然有很多钱,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最终,我们从14000多人裁到了差不多4000人,关了300多个校区,退费退掉大几个亿,一切还算顺利。但再顺利,毕竟是撤退,还是很沮丧的,同行原来是相爱相杀,现在是同病相怜,那时候心情很低落,但还得找方向。
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10月12日。中办、国办印发的文件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我们认真研读这个文件,其中提出很多新的观点,代表很多新的机会。我们研究跟学大匹配的转型方向,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。
转型这个事是不是马上能见规模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需要有方向、有奔头的这种感觉。不管当下再难,当你有了希望和方向,大家就觉得能稳定,然后一步步来做事。
学大教育做的咖啡
“双减”之后,很多媒体报道学大准备转型做咖啡,其实不完全准确。
我们确定了四个业务方向:第一块业务是相对常规的业务,是原本的个性化教育业务,但更多转向素质教育;其余三块都是新增的,第二,职业教育;第三,文化服务,目前这块主要有两个产品,一个是句象书店,另一个是绘本馆;第四,信息化服务。
咖啡属于文化空间这一业务。从商业模式讲,书店或文化空间的业态确实不够性感,尤其在疫情之下,线下经营更是困难,最近也传出言几又书店陆续关店的消息,挺痛心的。但其实我们之前也做过研究,发现也有做得很好的书店,比如西西弗在全国有300多家直营店。
当然我们不是要再做一个西西弗,而是我们认为,线下体验式的业态可以让我们覆盖更多人群,用户生命周期更长。
以前我们做教培,更多是服务强刚需的一对一考前辅导,这是一锤子买卖,他们考上大学之后就走了,不理我们了。
转型做文化空间,我们希望用户能够持久地到我们这里,可能每年你就花个几百块钱,只要时间足够长,规模能足够大,也是非常稳定的,就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。我们认为这种业态是被大众持久需要的,不管你是儿童,中学生、大学生、职场人士,包括你是成家立业了,有了孩子,都可以来。
今年元旦,我们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——句象书店,虽然中间因疫情关关停停,但我们测算了一下,今年依然能够有差不多100万的人流量,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流量入口。文化空间的营收也非常丰富,有图书售卖、图书借阅、咖啡简餐、场地租赁、文创零售、会员服务等等,我们测算,单店开业当年就能打平,甚至是可以盈利的,经营利润率还是不错的。
目前,我们也在加快开店速度,深圳第二家店已经在筹备当中,包括北京其他城市都会陆陆续续开店,当然它要形成一个大的业务规模,可能还需要点时间。
重点转型职业教育
现阶段,学大教育最重要和最主力的一个战略转型的板块,是职业教育板块。
我们教培行业的从业者,之前对政策方面都不是特别敏感,“双减”之后,我们意识到,未来的公司业务,第一,应该是政策鼓励、国家需要的,要把自己做的事情放在国家大的战略来看;第二,要结合自身能力、资源、基础,找到适合自己优势的方向。
目前,国家政策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也在今年迎来了26年来的第一次修订,总体的思路是鼓励的。不过,我们切入职业教育的思路跟中公教育等做公务员考试培训是不同的,那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了,如果贸然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,对我们并不利,所以我们更关注新的变化。
从2019年国务院颁布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开始,我们看到一种趋势和其背后带来的变化:
第一,职业教育的地位大幅提升。之前,在国民教育体系中,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,现在它变成跟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;
第二,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。去年10月12号颁布的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里,专门提到了鼓励上市公司、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,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;
第三,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,从就业为主转变到以就业和升学并重,这是个很大的变化。紧跟着这个重大变化,教育部推出了职教高考和职业本科。到2025年,职业本科的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%,到2035年可能会更大,这是个大的趋势。
目前,学大教育参与职业教育板块的方式也比较丰富,有合作、植入、联合办学、托管、收购,只要我们收购下来的学校,它原有的职业类专业都会沉淀下来,我们也会给它再升级迭代。
中等职业学校,它属于高中阶段,对应是普通高中,学大此前的优势刚好在高中,各种升学通道全覆盖,包括艺术升学、强基计划、自主招生、普通高考等等,我们刚好可以把原来的优势能力做一个迁移。
学大托管的青岛绿泽西海岸新区绿泽电影美术学校。来源:受访者
这块业务也需要较强的线下运营能力做支撑,不一定是很多线上公司的优势,因此成为我们最快切入的市场。
当然,我们的职业教育不止这一块,高等职业教育它又分高职和职业本科,现在国家鼓励做现代产业学院、企业学院,将来一定要跟产业打通,鼓励双师制,强调学生跟产业的融合动手能力,我们第二股东是清华紫光,在集成电路、半导体、互联网、云计算这都是产业头部,有很多资源可以对接。此外,学大教育也在收购一些地方职业学校。
关于未来,我们认为教育领域很难再有像10年前那种爆发性的增长,我们需要稳扎稳打,更追求企业健康度和经营的质量。学大教育是我自己亲手创立的,这20多年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困难,但如果公司没有一个好的发展,我也会不甘心,肯定还有很多的想法,很多夙愿没实现,还是希望把它带到一个更好的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