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新冠肺炎疫情,让口罩成了每个人出门的必备装备。关于口罩,你知道多少?
口罩是咱老祖宗发明的,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,加之古代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,所以中企君已经无法考证口罩是咱们的哪一位祖宗发明的了。早在13世纪初,口罩就出现在中国宫廷了。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的马可·波罗,在其传记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这样描述:“在元朝宫殿里,献食的人,皆用绢布蒙口鼻,俾其气息,不触饮食之物。”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吃的食物上,侍从便使用绢布遮挡口鼻。这“绢布”也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口罩,中国宫廷中的献食者便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口罩的人,也许发明人也是他们。
中国宫廷中的献食者
国外关于口罩的最早记录,可追溯到十三世纪中后期,这可比咱中国晚了好多年。当时欧洲黑死病暴发,医生为了保护自己,身穿泡过蜡的亚麻、帆布衫或者皮衣,头戴宽帽檐大黑帽,戴上塞入大量棉花和药草、状如鸟嘴般的面具,眼睛由红色的玻璃护着,手着白手套,持一木棍,用来对病人进行检查。这是现代全套防护服和口罩的雏形。
鸟嘴医生
1895年,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,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,而他又从医护人员的唾液中培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,从而推断人们讲话时的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。于是,他果断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和护理时,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、能掩住口鼻的罩具。果然,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幅减少。这也是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款医用口罩。
莱德奇
1899年,法国医生保罗·伯蒂改良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,缝在衣领上,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。但是,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,极不方便。后来又有人想出用带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,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了。
早期的现代口罩
中国人不仅是口罩的发明人,而且也是最先使用口罩控制疫情传染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。在口罩的进化史上,有一位华人医学家值得铭记,他的名字叫伍连德。1910年,一场规模空前的肺鼠疫在中国东北暴发。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临危受命,负责调查处理。他发现这场瘟疫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,于是他发明了“伍氏口罩”,这种口罩是在两层纱布中间夹了一层脱脂棉,由于脱脂棉比较致密,可以过滤带有鼠疫杆菌的飞沫,还加强了系带,将口罩两端的上、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。这种口罩在扑灭鼠疫的战役中起到了保护防疫人员和百姓的作用,保证了扑灭鼠疫的成功。“伍氏口罩”被认为是现代N95口罩的前身,这是中国为防止疾病传染而改造发明的第一个医用口罩,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广泛使用口罩来控制流行病传播。
伍连德
伍氏口罩
之后,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口罩的重要性了。1918年春,西班牙流感疯狂肆虐,全球累计有5亿人不幸感染,死亡人数保守估计也要超过5000万人。疫病蔓延期间,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老百姓,都被强制性要求佩戴口罩。此后,口罩开始成为疫病出现的象征性景象。
西班牙流感时,戴口罩的人们
上个世纪50年代,飘在伦敦上空的毒霾,导致了支气管炎、气喘、肺炎等疾病的暴发,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呼吸系统。严重的空气污染,使人们越发认识到口罩的价值。
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,街上戴口罩的行人
2003年,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,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了新高潮,人们争相抢购口罩,令口罩几乎一度脱销。随后,甲流、雾霾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口罩的需求。
非典时期,戴口罩的小学生
2003年“非典”时期佩戴口罩的人们
雾霾天气,戴口罩的骑行者
2020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,口罩成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直接有效的“盾牌”。口罩不仅可以防止患者喷射飞沫,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,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,防止佩戴者吸入,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,能够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。
口罩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直接有效的“盾牌”
戴口罩前应将口罩鼻夹侧朝上,深色面朝外。如果口罩无颜色区别,可根据口罩皱褶判断,皱褶处向下为外。为什么一定要注意正反面呢?因为大家佩戴的大多是一次性医用口罩,它分为三层,最外层是阻水层,中间是过滤层,内层是吸湿层。吸湿层可以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湿气体,保持口罩干燥。如果将口罩戴反,口鼻呼出的气体不能被有效吸收,口罩容易潮湿,就失去了防护作用。
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
在口罩发展的悠久历史中,中国人贡献巨大,已经树起多座历史丰碑,希望我们及后人,能够传承优秀基因,接续探索,最先发明新一代更舒适、更安全、更有效的新口罩。最后,中企君再次提醒大家:疫情尚未结束,口罩仍需佩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