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内蒙古宁城县出台一揽子硬核举措让“僵尸企业”重生——(引题)
“僵尸企业”盘活记(主题)
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魏那 王塔娜
连日来,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生物科技产业园内车流不息,赤峰华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基材料项目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,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抢抓工期。
很难想象,不到半年前,这块500亩的土地上只有废弃的厂房。
盘活企业一直是“老大难”问题
作为500多名分流职工的一员,朱华是宁城京都淀粉公司(以下简称淀粉公司)的老职工。
“2015年之前,在厂子里每个月赚近3000元。”朱华说。然而,好景不长。2015年初,该企业负债13.9亿元停工停产,造成500亩土地、5.6万平方米厂房、600余套加工设备闲置。
工人们都走了,债主们却找上了门。从此以后,工厂就变成了废弃厂房,曾经辉煌一时的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变成资不抵债的“僵尸企业”。
往后4年里,朱华一直无偿守护着旧工厂。直到2019年末,厂子由宁城县资产管理中心接管,他才放心离开,可朱华也很期待这里有朝一日能重现生机。
这些年,同心怀期待的朱华一样,宁城县也在筹谋,将盘活企业作为重要课题,千方百计寻求破解之策,与多家企业多次对接,但始终未能破题。此事一度成为宁城干部眼中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用“乙方思维”想问题、办事情
就在淀粉公司走投无路的时候,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闲置土地、沉淀资金等“五个大起底”行动,针对根治区域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、闲置浪费问题开出一剂猛药,这无疑让宁城县看到了一线曙光。
借助“五个大起底”行动,宁城县坚持破局思维,出台一揽子硬核举措,下决心彻底解决淀粉公司盘活问题,要让停摆数年的淀粉公司重获新生。
宁城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手,召开大小工作会议15次,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,长期跟踪调度淀粉公司盘活进展。积极协调法院依法提高涉及“僵尸企业”破产案件的审理效率,加大“执转破”“立审执”衔接配合力度,探索开通破产清算审判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快速移送、快速办理、快速办结。
宁城县明确,利用淀粉公司原有玉米深加工业态基础和本县资源禀赋,招引一家业内龙头企业,在挖掘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上下游新增长点的同时,推动地区粮食加工产业优化升级,实现“无链”生有、“弱链”变强。
此后,该县主要领导带队,赴广东、山东、河北、安徽等地重点企业开展上门招商10余次,最终锁定安徽华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华恒生物)。同时,坚持用“乙方思维”想问题、办事情,以县政府会议纪要形式,对企业用水、用电、能耗等需求进行承诺,打消企业后顾之忧。自项目投产年度起,对企业缴纳税收的县级财政留成部分,前3年按100%、后两年按50%退还企业。
2022年9月,华恒生物成功竞得淀粉公司所有资产,并与宁城县签订《生物基产业园区项目投资协议》,标志着淀粉公司重组宣告完成。
废弃厂房又传来机器轰鸣声
今年4月11日,华恒生物公司生物基材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。
维修废弃厂房,新建丁二酸、丙二醇车间,新制玉米发酵罐……废弃厂房又传来隆隆的机器轰鸣声。
“短短半年时间,我们就顺利办好过户、立项、审批等规划手续,实现提前开工建设。”赤峰华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吴强说,预计年底前可实现一期生产线联机调试。
宁城县为年产粮食15亿斤以上的产粮大县,该县副县长于利民表示,宁城县与华恒生物开展合作,不仅把玉米淀粉产能从30万吨提高到45万吨,还附带了5万吨丁二酸、5万吨丙二醇、20万吨生物基材料产品等,延长了产业链条,推动了产业提档升级,并带动600余人就业。
“有了成功经验,再盘活其他企业就容易多了。”于利民介绍,目前,宁城县9家“僵尸企业”已经盘活5家,剩余4家正在走相关程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