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跨界大佬”郑永刚

2023-06-13 14:38:50    投稿:赵欣悦    点击:42567次

2023年2月11日杉杉控股发布讣告,杉杉企业创始人、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,于2月10日去世,享年65岁。从宁波草根起家,到上海开启“二次创业”;从“服装大王”到转型锂电材料,再到近两年来布局偏光片……郑永刚的创业生涯,堪称传奇。在33年的经商经历中,外界对其的评论中常提到的就是“居安思危,眼光超前”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“跨界大佬”三次跨界创业的奇迹人生。

 

杉杉控股前掌门人:郑永刚

白手起家成就“西服大王”

1958年,郑永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农民家庭。1976年,18岁的郑永刚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。

 

年轻时的郑永刚

从部队退伍的郑永刚回到宁波,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货车司机。由于表现突出,1985年,27岁的郑永刚被派到鄞县棉纺厂当厂长,踏上他壮阔的人生之旅。三年的厂长生涯让青年时代的郑永刚就表现出极大的经营管理天赋,他年年被评为纺织部先进生产者,将小小的棉纺厂扭亏为盈,效益显著。    

1989年对于31岁的郑永刚来说,人生的机会来了。当时,宁波的甬港服装厂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国营企业,有300多名工人。但由于经营不善,工厂一度面临资金紧张,背负巨额债务,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。当地政府为了挽救这家服装企业,前后调换过五任厂长,但是都无济于事。最后不得已,市里决定让郑永刚去试试。

经过调研走访,郑永刚发现,甬港服装厂虽然在设备和工艺技术方面,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,但由于产品没有市场,所以连续亏损。“那个年代,全国的服装厂厂长都在忙于生产,在产品上做文章。而我不懂做衣服,我开始思考,有什么东西是比衣服本身更有价值的?”“从深圳到广州的火车上,我看到对面的年轻人穿着进口的旧西装。我就在想,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买我们物美价廉的新西装,却穿着进口的旧西装?”最后,郑永刚得出了结论——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无法和消费者产生共鸣的。

经过思维的创新,郑永刚决定在“做品牌”上下功夫。据说,厂门口的几棵高大的杉树让他决定起名“杉杉”。随后,他借款三万元,不是给工人发工资,也不是买面料,而是跑到北京,去中央电视台打广告。于是,“杉杉西服,不要太潇洒”这句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诞生了!

 

杉杉西服广告

这则广告的效应很快显现了——产品上市后,上海四家铺货的服装店全部排起了长龙,成本不到百元的西装卖到了五六百元。1991年,在郑永刚的带领下,杉杉开始探索企业改制,先从国有改成集体,随后再改为股份制。1996年,杉杉在上交所上市,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。到1998年,杉杉品牌销售收入达23.5亿元,并且连续7年占据中国服装市场占有率第一,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37.4%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中国服装第一品牌”。

第二次创业变身“转型先锋”

然而,正当“杉杉”如日中天的发展时代,郑永刚却觉得,服装行业并非长久之计,在国外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下,中国的服装品牌很可能滑落到市场竞争中的第二梯队。即便是当时在行业里甚位靠前的杉杉西服,成为中国人“国服”的可能性也不大。郑永刚判断服装不是能一直做下去的生意,并认真规划起杉杉集团的转型之路。

 

郑永刚

郑永刚了解到,鞍山热能研究院正在进行一种球形碳材料的国家863课题研究,这种材料当时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主流品种和首选材料。锂电池虽然逐渐开始运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中,但尚未形成趋势,锂电池中的负极材料CMS只有日本大阪煤气、川崎制铁等极少数日韩企业能进行规模化生产。和当年在火车上看到外国西装一样,郑永刚脑中立即跳出了相同的想法:填补国内空白。1999年,郑永刚与鞍山热能研究所建立合作,把研究所里的主要科技人员接到上海浦东,专门征了97亩地,投资3亿元,进行实验和产业化。由此开启锂电转型。无独有偶,另一位锂电大佬曾毓群,也在1999年香港注册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ATL,如今的宁德时代简称“CATL”)。曾毓群和郑永刚,都将目光投向了蕴藏巨大商机的锂电池。

那时,研究锂电的负极材料是一场“豪赌”。在早期布局锂电池材料的前八年之中,杉杉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投入,但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“亏损无底洞”。当时杉杉股份由于对锂电池技术的研究,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但相关业务的入不敷出,杉杉曾一度靠政府的拆迁补偿金和变卖其他资产的收入,支撑锂电池的技术研究。公司内部人劝郑永刚将其卖掉,但他拒绝了。

如果说1997年天津力神注册成立,标志着锂离子电池国产化的开始,那么,2000年中信国安盟固利成立,开启了正极材料国产化的关键进程;几乎同时,上海杉杉的负极材料项目实现量产,标志着负极材料国产化的开始。此后,电解液、隔膜、六氟磷酸锂、碳酸锂等材料陆续实现了国产化。2003年,杉杉股份并购了新能源材料领军人物创建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,经重组后共同成立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。2005年,杉杉科技收购年产500吨电解液企业,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电池材料有限公司。至2013年,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业务收入,全面超过其服装业务。

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再次让杉杉早年的布局迎来重大利好。如今的杉杉股份,已变成全球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商,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,锂电池材料业务成功进入苹果、三星、宝马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。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方面,杉杉股份已经与三星、索尼等并驾齐驱。郑永刚从最传统的“服装大王”,一跃而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者。

还未结束的第三次创业

2020年10月,郑永刚回归杉杉股份并担任董事长。他向世界宣布了自己的第三场“战役”:进军偏光片产业。2021年4月,他与媒体公开见面时说,这是自己的“最后一战”。杉杉股份通过收购LG化学的偏光片,实现了在全球市场份额37%的占有率,遥遥领先,成为负极材料和偏光片的双料龙头。2022年,杉杉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高科技产业蝉联全球第一;杉金偏光片规模全球第一,市场份额达到29%;杉杉负极业绩增长突出,出货量在上年10万吨基础上翻番,突破20万吨;人造石墨市场份额达到16%,保持行业第一。然而,第三次创业还在路上,郑永刚自己的生命就走向了终点。

永不消逝的企业家精神

纵观这位“跨界大佬”的传奇一生,是什么让他不断写下新篇章创造辉煌?这与郑永刚的企业家思维与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。郑永刚特别重视人才,尤其尊重科研人员。他说:“对科研人员团队,一定要让他们安居,乐业,有股权。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要素,很多要素决定了事情的结果,缺一不可。”在管理上,郑永刚坚持每一层应该干每一层的事。“有人喜欢一竿子插到底,我喜欢宝塔型管理,只管最上面的、最重要的事,这样你才能有更多时间观察、思考、读书、交往、决策。”

他认为,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,更要考虑企业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转型升级;不仅要关注企业之内,更关注“企业”这个对象本身。他说,“做精做久比做大做强更重要,做精就是把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往深里做,哪怕做一根针,这根针全世界只有你能做,你也很光荣,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;做久,就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,如果我郑永刚的生命周期结束了,但杉杉企业还在,就是成功。”他的这句话也是对他自己一生最好的注脚。

[来源:中国企业网]

证件查询|诚聘英才|关于我们|主管:中国中小微企业协会|主办:中国企业新闻宣传委员会
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|网络110报警服务|不良信息举报|中国互联网协会

中国企业新闻网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删稿反馈邮箱:SERVICE@RUANWENDASHI.COM